史星海:新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023-01-03 17:12   来源: 互联网

近日,在第三届全球文化大会上,全球化商界领袖俱乐部董事局史星海主席重点谈到其对“新企业家精神”文化的理解时指出,“从文化企业人的角度,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过去弯道超车、赚快钱的心态,也许今后十年已不复存在。目前新时代企业家在经济全球化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有危机但更多的是机遇和挑战,将会成为我们新一轮全球化时代的宠儿”。对此,记者围绕目前新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重要影响等为题,对全球化商界领袖俱乐部董事局主席史星海做了重点采访报道。

全球经济正迎来大通胀“后全球化时代”

史星海主席说,2022年以来,全球的金融市场最让人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是:美联储以40年来的最大力度加息收紧货币,一年时间加了7次息,其中4次加息达到了75BP,堪称世界史诗级加息周期。正如2023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所说:全球经济正迎来高成本的大通胀时代,从“能源、粮食、劳动力、资金、贸易、引进技术”等的成本都在不断上升,世界经济从过去几十年的“高增长、低通胀、大缓和”黄金时代进入了“低增长、高通胀、大动荡”的黑铁时代,也可称之为“后全球化时代”。这既带来了全球化的重大挑战,也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中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控制货币最好的国家之一。

史星海主席说,大家都知道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的不断繁荣。俄罗斯中东廉价的能源,中国廉价的商品,美国廉价的美元,构成了这个黄金时代的三大经济支柱。但是这三大支柱现在都被破坏掉了,破坏它的正是逆全球化。过去人们享受着全球化的红利,经济一片繁荣,现在逆全球化的“商品、能源、货币”的成本都上涨了。为了对抗通胀,各国不得不收紧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的“明斯基时刻”一触即发。当前,在三年多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影响下,全球贸易在人员、货物流动等方面受到了极大冲击,一些人对全球化能否持续下去产生了分歧,出现了类似于“去全球化”“慢球化”一类的说法。例如,各国是否会像全球化第一波浪潮之后那样退出全球化:近年来的全球化放缓态势到底是“去全球化”的前奏,还是因世界经济从疫情中缓慢复苏而呈现的“慢球化”现象。但我始终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前奏,伴随着各种动荡和曲折事件的发生,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将会不断地加快。一系列全球外部的冲击,需要人们对全球化进程进行一次全面性的思考、重新定位和改革,从而正确引领经济全球化持续的健康发展。

全球大变局经济形势下的新企业家精神

史星海主席说,“企业家”一词最早是在法语中出现的。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博龙将其定义为“承担不确定性”。194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又为这个词汇作了新的外延:“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是市场经济中的关键和特殊人才。市场活力来自于企业,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精神。目前,创新已经成为全球新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但无论是产品创新、模式创新,还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等,无一不跟全球化的新企业家精神有关。优秀企业家和新企业家精神,是全球化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新企业家精神”的特质是要有洞察发展规律的思辨精神、要有坚持问题导向的自剖精神、要有拥抱新生事物的开放精神、要有整合全球资源的合作精神。这是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下对“逆全球化”提出的新要求。

  史星海主席说,“经济全球化以来,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带领全球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推动经济破浪前行,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涵养着新企业家精神不断成长成熟。有担当、有责任已经成为新企业家精神的基因,深深的融入到了企业家们的血液里、灵魂里。总 书记强调,“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弘扬企业家精神,不忘创业初心、牢记兴企使命,托举起了引领全球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开拓创新、合作共赢是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灵魂”。敢于担当、奋发有为是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底色”。我们全球企业家们个人的人生事业追求,始终与国家民族和伟大时代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我们身处非常之年,我们感恩奋进,惟有齐心协力、坚定信念、共克时艰和与时俱进,惟有深许家国情怀把全球化企业发展融入到实现价值伟大梦想的壮阔征程中,方能不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荣光!

新企业家精神将重新构建全球化框架

全球化商界领袖俱乐部董事局主席史星海说,“去全球化”的趋势并不意味着全球化的终结。可以肯定的是,加强国际合作和解决全球性的问题还是需要全球性的方案。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到来之前,各国都希望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经济命运,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因此,就诞生了全球化的新企业家精神。面对人们对全球化的不满情绪,各国政策制定者必须重新构建全球化的框架,同时还要保证促进经济全球化增长的核心动力始终存在。各国都需要花大力气对制定全球治理规则的相关机构进行认真改革,不仅要减轻经济全球化造成的负面影响,还要积极增强其正面外部性。目前,有的国家已经提出了重新连接经济全球化的各种建议。然而,这些合理的要求与全球化改革的现实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史星海主席说,新时代呼唤新企业家精神,呼唤更多企业家奉献新时代做强新企业。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了快速发展。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20多年来国际贸易壁垒的放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国际商品贸易的发展。相关数据显示,从2008年,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7.7%,到2021年中国出口额的不断飙升,远高于2008年前的峰值。相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中国对全球化的拥抱使其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伙伴之间“一荣俱荣”。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采取了重新平衡经济的政策。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处于合理均衡区间,这表明中国在实现经济增长时更加注重内需驱动。这将对贸易和商品价格产生溢出效应,进而产生深远的国际影响。内需驱动有助于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更好地应对“去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

中国经济全球化将为世界带来什么?

史星海主席说,中国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出的“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政策。就是说中国要成为“领头雁”,就离不开创新引擎的持续推动,国家发展就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正是如此,中国可以携手并帮助其他国家一起为世界经济做出重要贡献。当今中国足够强大,可以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引擎。虽然美国在大多数领域仍拥有非常高的技术和领先地位,但中国会不断的迎头赶上,而且会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创造进入高科技领域的空间。此外,中国还着眼于稳定与和平的发展道路,这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希望看到的。目前在许多领域,中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例如在人工智能、生物科学、机器人等领域,中国都针对创新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才。特别是全球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的创新体系还在不断加速,中国从政府到相关科技、金融部门,再到企业,都加快了运作速度,将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有效地降低了全球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自2018年3月开始以来,也就是美国开始对华加征关税以来,中国对美国出口的贸易增长,每年增加了约650亿美元,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则增加了约120亿美元。美国已不再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即使美国想要“脱钩”,其他大部分国家也不想跟随其脚步。因此,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仍是世界的主导趋势。

没有中国的全球化是“假的全球化”

史星海主席说,世界上出现的逆全球化、民粹主义和本国优先政策都不能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任何挑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中国的全球化是“假的全球化”。全球化的真正目的是实现更公正、更公平的世界,因此,全球新企业家们要在全球化经济中发挥巨大作用离不开中国的引导。

回顾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从1995年进入世界500强只有1家企业(中粮集团),到2022年10月进入世界500强的145家中国上榜企业营收首次超过美国创下的新纪录(但是中国品牌 100 强却远远落后于美国,上榜企业中国只有26家仅次于美国,美国成为最大赢家,共有48个品牌入选,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就说明中国企业尚且处在国际化的初始阶段,大而不强,品牌薄弱,要想实现真正的国际化还任重而道远。总的来说,目前虽然中国是世界500强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但产业之间、企业家之间还存在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差距较大的巨大事实,中国依然需要加大教育、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巨大投入,中国的新企业家们还要在全球化新格局的国际视野下不断的砥砺前行。

史星海先生,1971 年 6 月出生,大学本科,中国甘肃省灵台县人 。中国著名学者、全球通证经济研究者、中国皇家资本创始人。现任皇家国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全球化商界领袖俱乐部董事局主席、全球化高端智库理事长、深圳市前海皇家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务。

史星海先生从事经济文化研究、新闻媒体、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和互联网领域20余年,有一定的投资和私募资源,精通金融创投策略和互联网商业模式运作,并成功帮助国内外众多项目完成IPO投融资上市。

2018年开始涉足全球区块链及数字资产、人工智能等众多前沿高端技术领域,迄今参与启动了多个行业项目整体市场化运作和经营管理。是中国区块链行业的布道者、通证经济研究者和忠诚实践者。目前,主要专注于全球商界应用区块链技术,打造全球商界共享经济激励新模式。将共享经济和实体经济相融合,致力于让全新区块链商界社交开放平台落地应用,助力全球企业区块链化,实现生态的流通运转和资产证券化,重塑全球商业产业价值传递体系,为人类美好未来正在做着积极的贡献!(中华时报记者:申亮)


责任编辑:李编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环球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